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到医院探望危重病人,在白色的病房里看着那些仪器上闪烁的数字,听着病人在面罩下急促的呼吸声,能够体会病人的痛苦与无助。此刻,生物意义上的生命毫无快乐可言。或许,病人在对过往那些幸福和美好的事物的回忆中,找到能够抵御病痛的快乐与安慰。

        从医院出来,逃离那个压抑的氛围,满眼是树木的青葱,听着树丛里的鸟鸣,闻着路边玉簪花的清香,心情顿时好起来。

        幸福与快乐,是主观的感受,是心理的现象,既可由生理的快感引发,也可由记忆、幻想等意识活动产生。同样,痛苦与绝望,也可由生理或心理活动引发。

        人感觉幸福快乐的时候,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生命充满渴望,希望美好的的感觉能更美妙、更持久。人在追求美好的体验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新的方式,这或是人类演化和发展的动力来源。

        而在人感觉痛苦和绝望的时候,会对生活失去热情,对生命不再留恋,希望结束痛苦的折磨。有人会选择主动去制止痛苦的根源,比如医治身体或社会的病痛;有人则可能选择毁灭自己的肉体,甚至连同世界一起毁灭。

        那么,是什么原理让人的主观感受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呢?是基因?还是文化?亦或两者交互影响?

       

话题:



0

推荐

白澄宇

白澄宇

28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任职于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普惠金融创新中心联席主任,曾参与创办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并兼任秘书长。 北京大学国际经济学士与国际金融硕士。长期从事农村发展、扶贫和小额信贷项目管理工作,在这些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还拥有深厚的国际合作经验和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 将UNDP提出的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概念引入中国,并翻译为“普惠金融体系”一词。之后一直致力于普惠金融体系在中国的建立,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成为国家金融改革战略目标。主持成立了国内第一个P2P行业的自律委员会,推动了P2P行业的合规发展。目前致力于推动农村合作社与资金互助业务的创新与规范发展,推动共享经济模式的创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