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混入国内养蜂人的大群,了解到很多养蜂知识和行情。
今天群里有人问:蜂箱多久需要清理一次?有位师傅作了解答。
有群友评论:连多久需要清理蜂箱都要问的人,建议他不要养蜂。养蜂跟生活是一样的,地板脏了就要打扫,肚子饿了就吃。
另一位群友评论到:要学养蜂,蜂会教你的。我们村有一个人叫他儿子去菜地搞菜,他儿子说不会搞,他就骂他儿子,说: 你去到菜地,菜会教你的。
这些评论讲的是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实践出真知,生产长才干。不干永远不会,边干边学才得道。
或许有人说,可以拿一本操作手册指导农民按标准生产。这在工厂流水线上可以,那是重复简单的劳动,在农业领域却没这么简单。农业生产面对的是水土和作物,这些是“活”的,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任何手册都难以穷尽复杂的自然变化。
有人会建议,可以依靠智慧农业,用各种探测器和物联网技术随时掌握水土和作物的变化,然后自动配给水肥。这是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可行,但未必经济上可行。
何况,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有很多空白,现有的科学技术能了解和掌握的自然要素并不是自然的全部,除了化学元素,还有场、暗物质、暗能量等等尚未被掌握的自然元素,无法用科学仪器加以探测。
而人,是在与大自然博弈亿万年进化而来的,形成了对科学尚未掌握的自然元素的直觉感知能力,这种感知只有在与自然接触过程中才能体现,也只有在不断的劳作过程中才能得到加强。如果人依赖尚不靠谱的科学技术,放弃面对自然的身体力行和躬耕,最终将退化成机器的附属物。
据说,现代人的大脑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按照进化理论,应该是需要多少进化多少,不可能超越生存的需求进化出闲置的功能。这只能说明,远古的人类曾进化出现代人已经丧失了的某些功能,那些功能需要更多的脑容量来支持。如果人类继续依赖社会和技术的功能替代个体的能力,人类大脑将会退化,或在某些狭隘的领域得到进化。
回到农业,如果大家更信任自然生产的农产品,那么就要尊重农民,尊重农民的劳动,尊重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他们在劳作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自然的感知能力。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