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混入国内养蜂人的大群,了解到很多养蜂知识和行情。
 
今天群里有人问:蜂箱多久需要清理一次?有位师傅作了解答。
 
有群友评论:连多久需要清理蜂箱都要问的人,建议他不要养蜂。养蜂跟生活是一样的,地板脏了就要打扫,肚子饿了就吃。
 
另一位群友评论到:要学养蜂,蜂会教你的。我们村有一个人叫他儿子去菜地搞菜,他儿子说不会搞,他就骂他儿子,说: 你去到菜地,菜会教你的。
 
这些评论讲的是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实践出真知,生产长才干。不干永远不会,边干边学才得道。
 
或许有人说,可以拿一本操作手册指导农民按标准生产。这在工厂流水线上可以,那是重复简单的劳动,在农业领域却没这么简单。农业生产面对的是水土和作物,这些是“活”的,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任何手册都难以穷尽复杂的自然变化。
 
有人会建议,可以依靠智慧农业,用各种探测器和物联网技术随时掌握水土和作物的变化,然后自动配给水肥。这是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可行,但未必经济上可行。
 
何况,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有很多空白,现有的科学技术能了解和掌握的自然要素并不是自然的全部,除了化学元素,还有场、暗物质、暗能量等等尚未被掌握的自然元素,无法用科学仪器加以探测。
 
而人,是在与大自然博弈亿万年进化而来的,形成了对科学尚未掌握的自然元素的直觉感知能力,这种感知只有在与自然接触过程中才能体现,也只有在不断的劳作过程中才能得到加强。如果人依赖尚不靠谱的科学技术,放弃面对自然的身体力行和躬耕,最终将退化成机器的附属物。
 
据说,现代人的大脑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按照进化理论,应该是需要多少进化多少,不可能超越生存的需求进化出闲置的功能。这只能说明,远古的人类曾进化出现代人已经丧失了的某些功能,那些功能需要更多的脑容量来支持。如果人类继续依赖社会和技术的功能替代个体的能力,人类大脑将会退化,或在某些狭隘的领域得到进化。
 
回到农业,如果大家更信任自然生产的农产品,那么就要尊重农民,尊重农民的劳动,尊重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他们在劳作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自然的感知能力。
话题:



0

推荐

白澄宇

白澄宇

289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任职于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普惠金融创新中心联席主任,曾参与创办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并兼任秘书长。 北京大学国际经济学士与国际金融硕士。长期从事农村发展、扶贫和小额信贷项目管理工作,在这些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还拥有深厚的国际合作经验和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 将UNDP提出的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概念引入中国,并翻译为“普惠金融体系”一词。之后一直致力于普惠金融体系在中国的建立,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成为国家金融改革战略目标。主持成立了国内第一个P2P行业的自律委员会,推动了P2P行业的合规发展。目前致力于推动农村合作社与资金互助业务的创新与规范发展,推动共享经济模式的创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