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和农信异军突起,规模大于早年公益小额信贷规模,可以说是进步了,很多银行业在开拓小贷业务,应该说有退有进,总体还是前进了,只是政策与法律落后于创新,限制了发展。


野豌豆子  201937

 

中国小微信贷近些年在全面倒退,留下了只是一地鸡毛!

当然,中国小微信贷行业也辉煌过。

在公益性小额信贷领域,1993年茅于轼和杜晓山两位前辈分别在山西吕梁和河北易县开展小额信贷项目实践,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合作推行扶贫小额信贷项目;1999年社科院小额信贷试点获得央行批准;2000年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贷款,200510月人民银行在五省()试点小额贷款公司。

在商业性小额信贷领域,2005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微贷年,20054月世界银行、人民银行、银监会主办微小企业融资国际研讨会,20057月银监会发布《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20051123日,国家开发银行与德国IPC公司合作,在全国12家银行开展微贷项目,为商业银行引进信贷技术、培养专业化信贷队伍,2006-2014年间,以包商银行为代表的IPC模式微贷、民生银行为代表的圈链模式更成为全国各类商业银行的典范。

在互联网领域,阿里巴巴集团也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在浙江杭州和重庆成立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针对淘宝体系内的商铺发放小额贷款。

但现在呢?

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看,举目中国金融行业,经历了自2008-2011年、2012年至今的两次经济波动的洗礼,各类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都已居高不上,当年公益性小额信贷领域只剩下中和农信等几家还有些影响力的NGO项目,却常受“无钱可放”之苦、或是始终无法拿到合法的身份;在银行领域,再也难找到一个能够像当年的民生、包商那样形成完整商业逻辑和业务模式、充满创新活力的 “样板银行”,部分县域银行甚至已实质上退出小微信贷业务;持牌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也从最高时的上万家降到了现在的8000多家,活下来的大多也主要忙着处理不良;而互联网金融、P2P、现金贷、套路贷更是留下了无从下手收拾的烂摊子。

全面倒退的,更多的是没有思想性,概念混淆、业务模式缺乏逻辑、甚至可能出现了系统性的“假大空”。

先说思想性吧

最初的小微从业者,大多是有情怀和普世价值观的,无论是在中国最早的实践者茅于轼老师、杜晓山老师、人民银行的吴晓灵行长、国家开发银行刘克崮行长、世界银行的王君老师,还是最初的一批投身于小微信贷领域的从业者,他们了解、理解小微企业的困难,知道他们是“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所以大家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从各个角度,去为他们振臂高呼、为他们争取减免税费、为他们量身定制产品,走到街角和田间地头,走到他们身边,帮助他们解决融资难问题。

而现在的专家和从业者呢?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情怀和认真的精神?

 

再说概念。

普惠金融来源于“Inclusive Finance”这一词,最初被译为“包容性金融”,其真实意义是指要建设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而不是指某一具体信贷产品或作法。

但随后,“Inclusive Finance”这一词被译为“普惠金融”又在201311月被写入18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后,它的意义似乎产生了变化,从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变成了微观层面的操作,各类机构为了政治正确,把这一概念染的面目全非。

各类金融机构都要成立普惠金融部,一些学术机构开始成立研究机构,开展各类会议、培训,但形式大于实质。更为可怕的是,各类P2P、现金贷、民间借贷组织也开始打着这个名号去集资、诈骗、收取高额利息和手续费。由于政治正确、监管能力以及其他种种其他原因,监管部门似乎也放之任之,出现了各种乱象。

短短几年,“普惠金融”这个概念就像“互联网金融”、“P2P”一样,也快被玩残玩坏了。

 

再说业务模式。

近年来,信贷工厂+IPC模式、信贷工厂+大数据金融、IPC+大数据,金融科技、金融场景等各类所谓的模式升级、概念满天飞,但如果仔细推敲,有没有完整的业务逻辑呢?

客户的生活和经营有什么特点是?金融需求特征有哪些?怎样触达客户?怎么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怎样响应客户的需求?都想好了吗?做到了吗?能否在考虑到客户经营可持续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商业可持续呢?

我曾经在一家国有大银行的总行和一些风险经理交流,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一群刚刚毕业的海归博士硕士名校生,连奶牛怎么养殖、牛奶怎样运输都不了解,甚至可能都没见过奶牛养殖场、饲料和牛粪混和在一起的味道都没有闻过,就负责设计全国各分行的奶牛养殖行业产业链信贷产品,你说惊喜不?意外不?

 

还有认知的高度和服务精神。

当年包商银行在全国提出了“没有不还款的客户、只有做不好的银行”的小微信贷理念,并且通过上千名小微信贷人实实在在地践行着。

这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来自银行的自省和担当。

银行过去为什么会让老百姓感觉到门难进、脸难看?是不是有很多是自身的责任呢?是不是因为“抵押物崇拜”,把银行变成了“典当行”?

银行不要总想着客户的种种不好,要让自己做的更好!

在传统观点中,没有财务报表、没有抵押物、管理不规范是小微企业的“缺点”,但在包商小微信贷人眼中,这些是小微企业的“特点”,“缺点”是要别人去改,“特点”是要银行自己去适应,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银行要通过自身的信贷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去解决上述问题中带来的信贷风险,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

而现在的银行小微信贷业务是如何做的呢?

是更多地是让客户去适应银行的产品和流程,让客户面对的是各种冷冰冰的屏幕,毫无感情的APP,让客户填写纷繁复杂的表格,自行通过所谓的数据和算法的筛选。

筛子只筛选留下那些规模较大的、有财务报表的客户;更多微小的、非标准的个体工商户,只能被无情地漏出,跌入尘埃。

 

还要说一下对“高利率”的认识。

自从小额信贷在中国落地以来,就一直伴随着“高利贷”的污名,但只要懂点经济学的人就应该知道,信贷一直就是稀缺资源,稀缺的东西自然就会贵一些,在大型民营企业都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时,小微企业的贷款怎么可能又“普”(容易获得)又“惠”(便宜)呢?

而小微企业贷款又是一项“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业务,开展小微信贷业务的机构都要培养较多的专业化信贷员,面对更高的运营成本和较高的违约风险,低的利率水平又怎么能够覆盖这些成本呢?

 

最后,说一下政府和监管部门以行政干预的方式要求各类金融机构都必须做小微信贷而产生的系统性“做假”问题。

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在资金成本、资产规模、获客能力、员工结构、反应速度方面存在较大的能力差异,让大银行放弃资金批发商的身份,去以零售的方式做小微信贷,用个可能不大恰当的比喻是就如同把长颈鹿的头按到地上让他去吃地皮上的草,是让住星级酒店吃大餐的人去摆地摊炸油条卖豆浆;而让那些不掌握专业小微信贷风控技术的中小银行也必须做小微信贷,就如同把不会游泳的公鸡扔到水里让他们去漂流吧!

为了能够完成各类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要求,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还是“调整统计标准和报表”吧!

201912日,中国人民银行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微企业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

2019225日,中国银保监会对外宣布: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5万亿元,大型银行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06%

在看到第一条新闻时,我在朋友圈里开玩笑地写道:“校长家儿子很强壮,但每次考试总不及格,大家都觉得很丢脸,后来教导主任想了个妙计——把及格线调整为30分了!”

第二条新闻中,平均利率才5.06%,换算后就是基准利率上浮不到20%。如果我们稍有点实践精神的人,到大街上路边找几个小微企业问一下,你就会知道,他们如果能贷到月息1分以下的,都是万幸了!5.06%!就是把房子、车子、老婆孩子都抵押出去,也贷不出来吧!

考试时不会做、不及格虽然有些让人难堪,但通过改变分数线,纵容作弊,性质就变了吧!

 

以上写这些,并不针对任何单独的机构和个人,这倒退,也并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的责任。

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从事这一行业十多年的个体来说,总会感觉到有些悲哀。

小额信贷,路在何方?

(全文完)

话题:



0

推荐

白澄宇

白澄宇

289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任职于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普惠金融创新中心联席主任,曾参与创办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并兼任秘书长。 北京大学国际经济学士与国际金融硕士。长期从事农村发展、扶贫和小额信贷项目管理工作,在这些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还拥有深厚的国际合作经验和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 将UNDP提出的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概念引入中国,并翻译为“普惠金融体系”一词。之后一直致力于普惠金融体系在中国的建立,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成为国家金融改革战略目标。主持成立了国内第一个P2P行业的自律委员会,推动了P2P行业的合规发展。目前致力于推动农村合作社与资金互助业务的创新与规范发展,推动共享经济模式的创新。

文章